當前位置:首頁 > 裝天幹地支

裝天幹地支

2024-05-07 熱度:6673

易經一定要裝天幹地支嗎

不用,可以象占,

六爻怎麼配天幹地支?

這個可能隻有你記住規則才有法裝了,最簡單的就是下一個裝好天幹地支的六十四卦圖,搖好卦後就直接查卦圖,對應的填好就可以了。

什麼是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
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根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幹支是大撓創製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天幹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幹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六爻怎麼裝天幹地支

陽四卦:
乾金甲子外壬午,由下至上,甲子、甲寅、甲辰、壬午、壬申、壬戌
坎水戊寅外戊申,由下至上,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戊子
震木庚子外庚午,由下至上,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
艮土丙辰外丙戌,由下至上,丙辰、丙午、丙申、丙戌、丙子、丙寅

陰四卦:
坤土乙未外癸醜,由下至上,乙未、乙巳、乙卯、癸醜、癸亥、癸酉
巽木辛醜外辛未,由下至上,辛醜、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
離火己卯外己酉,由下至上,己卯、己醜、己亥、己酉、己未、己巳
兌金丁巳外丁亥,由下至上,丁巳、丁卯、丁醜、丁亥、丁酉、丁未

天幹地支是什麼意思

天幹地支也稱為幹支,源自於對天象的觀測。其中有十個天幹,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則包含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 天幹地支應用比較廣泛,常用於記錄時間,也就是常說幹支紀年法,天幹地支相互配對,共有六十個組合,循環往複,可以詳細具體地表示並記錄時間,具有較高的精準性,且直至今日仍在使用。此外,天幹地支也表示順序、分類或等級,還常被應用於算數、算命和風水預測中。

天幹地支如何學習從那些地方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曆法紀年。在民俗學上認為天幹對應一些預兆。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又形成了一套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民間主要用於紀日、卜卦和配合記事,後來更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而幹支用來紀年月日時的曆法叫做幹支曆.
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
一些學者從中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係和商代湯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幹中的字已被用於名號這有現象。鄭文光在所著《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中認為,十天幹起源於中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紀時中的反映,應當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十二地支”則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產生於殷商之前,後逐漸演變為十二辰。所以,鄭文光推斷:“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幹支產生了”。杜石然等則在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一書中,主張夏代已有十天幹紀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幹紀日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用幹支紀法,從而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環的紀日法。[3]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曆,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橈創製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隋朝《五行大義》同意幹支是大撓創製這一觀點。
天幹地支最初的起源,尚無定論,以文物考查的話,近百年來出土的殷墟(盤庚遷都於殷後,商也稱殷)甲骨卜辭中,就載有大量用於紀日的幹支記錄,而在甲骨文中出現最頻繁的字也是幹支。
從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但是卜辭並不是甲骨文內容的全部,除此之外還有數量不多但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種類的與無關的刻辭。比如其中的“幹支表”刻辭。“幹支表”刻辭,是甲骨文中的一種特殊刻辭,屬於表譜刻辭的一種。這種刻辭刻寫的是以十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幹支名稱的幹支表,學者們也稱之為甲子表。這種甲子表羅列刻寫六十幹支的“幹支表”就是當時的人們用來檢核和推算幹支紀日的譜表,幹支表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曆。
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幹支的來曆,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導。《易學原理與大六壬應用》一書解釋如下: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我們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恒星組成的,天文學上恒星十分穩定,相對位置幾千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保持不變,對地的影響也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們地球及其他太陽係的行星不斷的圍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係則是相對於北極星(即紫微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係中做螺旋運轉,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運行而造成天星之間位置關係的改變,進而改變了特定星宿對地球及地上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及凶,《開元占經》就是古占星學著作,而七政四餘和紫微鬥數就是延伸出來的古星命學。
夜觀星象受時間位置氣侯等諸多不利因素製約,所以人們試圖尋找更為簡便的方法進行,地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利用起來了。根據曆法知識我們知道,月的劃分是根據月亮的一次圓缺循環為標準,分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個月,又加以閏月補其不足。所以天文上把黃道平麵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鬥、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我們幹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換一種方式解釋,因為幹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麵想象成鍾表的表盤,以地球為表盤中心,十二宮就是表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鍾。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係,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幹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係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周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更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因為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鍾表的表盤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位置分布,就代表了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布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
上麵我們假想的時鍾隻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對於日月五星運轉了一周;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也就是相對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周而複始,日複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布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了同一地點能量分布逐日逐時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日和時的甲子、乙醜、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幹隻有十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剛才的鍾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實際上我們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由於軌道和運轉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也就是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影響力。但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星影響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幹。
天幹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幹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布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遊,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了改變,漩渦的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變成了漩渦,周而複始,循環一周,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複循環。
已發現的“幹支表”刻辭數量並不少,但多數都殘缺,其中發現最完整的幹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
這一份幹支表共分六列,每列二十字,由右至左讀,每列紀十天,十日為一旬,一列一旬,橫向看,天幹十行,脈絡清晰;豎向看,天幹六輪,與地支五輪相組合。這一版幹支表刻辭六甲齊全,嚴謹有序,是甲骨文幹支表中的一篇完整佳作,也是目前我們看見最完整幹支表材料之一。通過此“甲子表”,我們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數,從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這也是商人的記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稱為“六旬表”。殷人將60幹支循環紀日,將60幹支分為6旬,每旬十日,殷王常常在旬末最後一天,即六癸日(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醜、癸亥),詢問下一旬後十天禍福,稱之為“詢問”。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麵骨扇上整齊地刻著一份幹支表,也是我國最早的幹支日曆,字字清晰,完整無缺。
雖然商代采用幹支紀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們並不能完整串聯的商代的幹支紀日。有資料證實可確知的紀日幹支是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的,從那時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幹支紀日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也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這對於核查史實所發生的準確時間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如大家熟知的古文名篇《石鍾山記》中“元豐七年六月丁醜”,即農曆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
後來,幹支紀日更發展到紀年、紀月、紀時,形成幹支曆。此曆法至少從唐代開始,載於曆朝的黃曆中。
幹支除了用於記錄時間、外,後來被賦予的功能就越來越多了。
用於曆法紀時
據考古所知,幹支起碼從殷商開始就用來紀日。春秋戰國時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紀月,而十二辰紀時製度至遲西漢時已被采用。西漢末始又用幹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幹支,北宋時又將十幹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幹支注記,這就是幹支曆(甲子曆),它是一種陽曆。[1]
此外,幹支注記時間的方式起碼還從殷曆開始,附加在各個朝代至今所製定的陰陽曆中,兩種曆法同時並用。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商代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每年分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閏月置於年末,稱為‘十三月’。到祖甲以後,閏月也有在年中的。這就是殷曆,農曆。
幹支注記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曆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曆史時間。
如《馮婉貞》:“鹹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鹹豐,皇帝年號;庚申,幹支紀年。
用於序數、評級和分類
天幹地支的主要序數功能被一二三四等數字取代之後,人們仍然用它們作為一般的序數字。尤其是甲乙丙丁,不僅用於羅列分類的文章材料,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評級與分類。在有機化學的命名中,1-10個碳原子的化合物用天幹命名,如甲烷(1個C原子),乙烷(2個C原子),丙烷(3個C原子)以此類推……又比如乙烯(2個C原子),丁烯(4個C原子)。
用於儒學、理學、醫學、風水、術數和命理學中
在陰陽五行理論中,幹支按其順序分為陰陽,逢單數屬陽,逢雙數屬陰。天幹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數;天幹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數。在這個基礎上,根據相生相克的理論,推算人事的和諧、興衰、衝突及其生滅。
天幹地支這樣一些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神秘的文化內容,是了解古代中國人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材料。
各幹支意義
由於天幹地支的意義均來自於樹木,所以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賦予了生動的說法。
幹者猶樹之幹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
醜: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麵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甲骨文分析
從幹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字形源於十天幹衍生。
癸孕甲,稱子 己孕庚,稱醜
乙孕丁,稱寅 乙孕丙,稱卯
己孕辛,稱辰 丁孕己,稱巳
丁孕戊,稱午 戊孕庚,稱未
辛孕癸,稱申 辛孕壬,稱酉
戊孕辛,稱戌 癸孕乙,稱亥
地支與五行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央;
醜(牛)、未(羊)屬陰土,中央。
天幹與五行
天幹地支
甲為棟梁之木,乙為花果之木,甲乙東方木。
丙為太陽之火,丁為燈燭之火,丙丁南方火。
戊為城牆之土,己為田園之土,戊己中央土。
庚為斧鉞之金,辛為首飾之金,庚辛西方金。
壬為江河之水,癸為雨露之水,壬癸北方水。
與生肖的關係
清代劉獻《廣陽雜記》引李長卿《鬆霞館贅言》:“子何以屬鼠也?曰: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耗蟲也。於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地辟於醜,而牛則開地之物也,故醜屬牛。人生於寅,有生則有殺。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離體,而中含太陰玉兔之精,故卯屬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龍行雨之時,故辰屬龍。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時蛇不上道,故屬蛇。午者,陽極而一陰甫生。馬者,至健而不離地,陰類也,故午屬馬。羊齧未時之草而茁,故未屬羊。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月出之時,月本坎體,中含金雞之精,故本屬雞。戌時,戌”就是沒有牙齒的意思。狗沒有了尖牙利齒,就沒法磨碎食物,就意味著餓死故戌屬狗。亥時,豬則飲食之外無一所知,故亥屬豬。”
幹、支的五行屬相
01甲子金鼠 ▪ 02乙醜金牛 ▪ 03丙寅火虎 ▪ 04丁卯火兔 ▪ 05戊辰木龍 ▪ 06己巳木蛇
07庚午土馬 ▪ 08辛未土羊 ▪ 09壬申金猴 ▪ 10癸酉金雞 ▪ 11甲戌火狗 ▪ 12乙亥火豬
13丙子水鼠 ▪ 14丁醜水牛 ▪ 15戊寅土虎 ▪ 16己卯土兔 ▪ 17庚辰金龍 ▪ 18辛巳金蛇
19壬午木馬 ▪ 20癸未木羊 ▪ 21甲申水猴 ▪ 22乙酉水雞 ▪ 23丙戌土狗 ▪ 24丁亥土豬
25戊子火鼠 ▪ 26己醜火牛 ▪ 27庚寅木虎 ▪ 28辛卯木兔 ▪ 29壬辰水龍 ▪ 30癸巳水蛇
31甲午金馬 ▪ 32乙未金羊 ▪ 33丙申火猴 ▪ 34丁酉火雞 ▪ 35戊戌木狗 ▪ 36己亥木豬
37庚子土鼠 ▪ 38辛醜土牛 ▪ 39壬寅金虎 ▪ 40癸卯金兔 ▪ 41甲辰火龍 ▪ 42乙巳火蛇
43丙午水馬 ▪ 44丁未水羊 ▪ 45戊申土猴 ▪ 46己酉土雞 ▪ 47庚戌金狗 ▪ 48辛亥金豬
49壬子木鼠 ▪ 50癸醜木牛 ▪ 51甲寅水虎 ▪ 52乙卯水兔 ▪ 53丙辰土龍 ▪ 54丁巳土蛇
55戊午火馬 ▪ 56己未火羊 ▪ 57庚申木猴 ▪ 58辛酉木雞 ▪ 59壬戌水狗 ▪ 60癸亥水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