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周易的內涵

周易的內涵

2024-05-04 熱度:21031

《易經》的三大核心思想是什麼?

《周易》的這個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調,剛柔並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

照《周易》看來,整個客觀世界是由陰陽兩大所組成,處於普遍的聯係之中,是個一體化的大係統,表現為大化流行的動態過程,生生不已,變化日新,其內在的動力機製則是陰與陽的協調並濟,相反相成。

擴展資料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

《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易經

周易主要講的什麼內容啊?

主要內容:

《周易》即《易經》,《易經》用一套獨特的符號係統,陽爻“—”(一個長橫)和陰爻“--”(兩個短橫)三個一組相疊構成八卦,六個一組相疊構成六十四卦。

八卦分別象征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以及這八種事物內涵的特質,並借由以上特質可以取類比像萬事萬物。

《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絕非隨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卦的卦畫也富有深意。

首兩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僅止於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狀態中純陽和純陰的性質。接著陰陽相蕩,化生萬物,接下來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時混沌的狀態。

至第六十三卦為既濟,其卦畫是陰爻與陽爻均勻分布,並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陽位),陰爻居於偶數位(陰位),意思是陰陽已發展至完全調和的平衡態,似乎世界歸於靜止了。

但《易經》令人歎服的是以“未濟”作為第六十四卦來結尾,在看似平衡的靜止之後,體現出世界本質上是運動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順序一樣,每卦中六爻的順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細節發展階段的規律,這種規律因該爻所處的卦的主旨、該爻的具體位置(從下至上六個位置中的哪一個),以及該爻的性質(陰還是陽)等因素綜合而決定。

擴展資料:

《周易》由兩部分組成:

《易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詞、爻題、爻辭。

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條爻辭。

《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注釋。

《十翼》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係辭上傳;六、係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易

周易的內涵包括哪些內容?

周易的內涵包括‘道’
‘道’的內容,無所不包

周易的現代科學內涵是什麼?

《中道學》對《周易》的闡釋:《周易》是一本社會科學的經典書籍,是陰陽論,是一部中國最早的最係統的用對立統一哲學理念揭示社會事物辯證關係的書,也是一部中國道德文化建設的先驅書籍。

從作者個人意義上講,傳說卦圖和經文是由被囚禁於羑裏時的周文王製做的,用意在於防止憂患,修養個人道德。傳說傳文為孔子及其弟子之作。太極圖、二分二合圖、八卦圖等,是由宋代以後的學者,將有關圖形與經文、傳文合在一起形成《周易》。

1.《周易》的哲學基礎就是對立統一論,其中的太極圖就是揭示陰陽這一對立統一事物的辯證關係的圖

太極圖

 

圖中,白魚表示陽的一麵,黑魚表示陰的一麵,環中則為太極,太極是陰陽的兩個方麵形成的統一體,亦即有陽有陰。白魚中的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魚中的白點,表示陰中有陽,合抱的白魚、黑魚表示陰陽的對立統一,亦即太極。

表達了這樣的對立統一辯證關係:陰與陽是相反的事物,但陰與陽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相互促生,相互轉化,迭變陰陽進而波動進化發展。有了這樣的陰才會產生這樣的陽,陽是陰的必然產物。有了新的陽,就會有新的陰,新陰是新陽的必然產物;陰促生陽的產生,陽又會促生新陰的產生,新陰又會促生新陽的產生,新陽又會促生新陰的產生,以至於無窮無盡,它們相輔相成,相反相成。陰有主要陰,也有次要陰,陽有主要陽,也有次要陽,主要與次要也相互轉化。在陰陽對立統,陰是主要因素,還是陽是主要因素,隻有在一定條件下才可確定,因為它們可以相互轉化。陰陽關係有主要陰陽關係,也有次要陰陽關係,主要陰陽關係與次要陰陽關係相互轉化。

2.《周易》的卦圖就是揭示迭變對立統一事物辯證關係的圖。其中卦圖中的一長橫,表示迭變對立統一事物的“剛”, 卦圖中的兩短橫,表示迭變對立統一事物的“柔”,例如,《周易•第四卦•蒙》

“——”表示“剛”,“— —”表示“柔”。“蒙”卦的卦圖則表示在“蒙”這一階段,迭變對立統一“剛與柔”的各步驟,表示“剛與柔”的辯證轉化規律和“蒙”這一事物的辯證發展變化規律。

各卦中的經文內容則表示在“蒙”階段中,各步驟對應的社會事物。例如,“六四:困蒙,吝”。是說“六四”象征,童蒙被生活、學習中的困難所圍困,會有代價。表達了“蒙”階段中,第四步對應的這個具體的社會事物。

剛柔的排列,表達了在“蒙”階段,剛柔波動進化發展的例子,以及剛柔波動進化發展的規律。

縱覽全書,《周易》用64卦、384爻,描述了64個大的社會事物的辯證關係,384個小的社會事物的辯證關係。

3.《周易》的科學表現手法:①用自然事物“天地”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類比社會事物同樣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進而描述社會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這種手法是科學的。②用2n級數表達了對立統一事物的二分法和二合法。

4.《周易》的藝術表現手法:

①類比手法

例如:《周易》用“卦”模擬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以四季和人類社會事物都有陰陽的對偶性、波動進化性、循環進化性、階段性、層次性等,從而類比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描述自然和社會的共性、共同規律、共同法則。

②.象征手法

《周易》對基本概念、基本事物的表現,其修辭手法主要使用的是象征,在古代的語言中就是“象”思維,其中的“象”是象征意義的事物,是具有代表性事物的模擬或模型,其基礎是建立在象征和被象征事物有一定的共同意義。

使用象征性的辭格,目的是以突出、典型的事物表現另一個有一定意義的事物,或另一事物的意義,達到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效果,即“托義於物”。《周易》用天地、四時、日月等天象作象征物,形成八卦的意義,正如:《係辭傳》上說:“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意思是,所以,用於象征自然現象的具有代表性、突出性、典型性的事物,沒有比天地更偉大的了;用於表現變化通達的事物,沒有比四季更明顯的了;用於象征高懸而且明亮的事物,沒有比日月更壯觀的了。“是故,天生神物, 聖人則之;天地變化, 聖人效之;天垂象, 見吉凶, 聖人象之”。意思是, 所以,天生自然規律,聖人取法於它;天地變化,聖人效法它;天垂現象,可見吉凶,聖人取象於它,以論道德。

③.比喻的藝術性

《周易》的爻辭,均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並且是隱喻,用所描寫的“象”,比喻人事中某一事物,或某一類型的事物,例如: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意思是,“初六”象征先把鼎倒過來,有利於倒出人們不需要的雜物,並且像娶妾是為了生子一樣,無錯。比喻變革的事物要有利於接受新的使命,無錯。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意思是,“九二”象征鼎中裝滿食物,但是我嫌生的食物中有得疾病的東西,不能直接為我提供可供食用的食物,給人們享用,吉祥。比喻變革的事物主體已建立,但能夠意識到變革的事物,就像裝滿食物的鼎,不能夠最終徹底地發揮作用,就完成不了人類社會賦予的使命,吉祥。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意思是,“九三”象征鼎耳是用皮革做成的,經不起高溫的烘烤,即使食物烹飪熟了,也不能用鉉抬著移動,就是有精美的野雞美味,也不能供人們享用,當碰到下雨之時,地濕泥濘,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才能消悔,最終結果吉祥。比喻變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能夠讓人們充分利用變革的事物,造福於人類社會,如果變革的事物有缺陷,就會功虧一簣,失去變革的意義,所以就要努力完善它,知道存在的問題,解決存在的問題,最終結果吉祥。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意思是,“九四”象征鼎折足,打翻了鼎中的食物,食物弄濕(髒)了,凶。比喻變革的事物不全麵,不配套,就會反而壞大事。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意思是,“六五”象征,鼎,用適當的耳,金屬的鉉,有利於自己信守的正確的道德信念發揮。比喻變革的事物以中正、中庸之道,配備其輔助功能,使變革的事物功能完善化,從而有利於德行的發揮。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意思是,“上九”象征鼎用玉鉉,大為吉祥,無不利。比喻對變革的事物,配備最強,最好的人、物、事,使其日臻完善,以達到最佳組合,達到最高境界,大吉,無不利。

此例的精美之處在於既摹事物發展過程,又繪形象,兩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一幅美妙的意境。“鼎”形容變革事物的主體工程,“實”形容人們需要事物,“耳”、“鉉”形容配套工程,“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描寫心理動態,“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狀寫如果變革的事物有缺陷,就會功虧一簣,失去變革的意義。這樣的意象,鮮明、形象、生動,不僅能調動讀者的視覺和意向,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同時,作者以巧妙的手法,用“以鼎烹飪”的虛像,喻變革事物配套之實,將抽象的事物、抽象的理論,寓於具體的天籟和德義的情態,使人在仿佛見到了“以鼎烹飪”的場景,並由此浮想聯翩,從而更深入、更全麵地理解“象”所蘊含的深刻、博大的道理。

比喻的辭格,除了本體和喻體有相似的共同點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對描寫的對象有深邃獨到的了解和心領神會的感悟,且能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聯想,從而形象鮮明、準確傳神地刻畫描寫對象的精神風貌,使之形神兼備。但也正因為爻辭所使用的是隱喻、文字精少等,又使《周易》變得難讀,難懂,如《係辭傳》上所說:“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④.借代的藝術性

爻辭在比喻中交織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例如:《周易•鹹》中,初六:鹹其拇。意思是“初六”象征感動在趾。比喻初感,感動以情趣相投,誌向一致,向往一致,前進方向一致;《周易•升》中,九三:升虛邑。意思是,“九三”象征升於無人之境,升於創造。比喻創造奇跡,敢為天下之先,走前人未走過的道路,開創新的未來,以創新求發展。其中用“拇”代替情趣、誌向、向往、前進方向,用“虛邑”代替一切最前沿的境地。

從中可以看出,《周易》用借代的藝術手法,是為了把話說得更富於變化,說得更具體形象,說得更簡潔精煉。

⑤.比擬的藝術性

《周易》也常用比擬的修辭手法,例如:《周易•乾》上說:《乾》:元、亨、利、貞。意思是,乾卦象征乾卦時期,有元、亨、利、貞四種德行,四種前景。比喻乾卦時期,大自然具備創始萬物的偉大力量,創新、進取的品德;具備暢行於天下的德行;具備祥和、有益於各方,使各方和諧的品德;具備堅貞不渝,堅守自己所信守的正確的道德信念的偉大精神。《周易•坤》上說: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意思是,“六二”象征隻要具備直、方、大的精神,有德行,即使尚未形成習慣也無不利。比喻在艱苦的條件下,也應該效法天沐浴萬物,效法地承載萬物,效法天地“生生”萬物,以正義、合理、容載萬物的品德,對待萬事萬物。“元、亨、利、貞四種德行”、“直、方、大的精神”是有意識控製下的精神狀態,作為無生物的天地,不可能有什麼意識,可見,“易”用“元、亨、利、貞”、“直、方、大”, 謳歌的“乾”具有的創始萬事萬物的開拓精神,“坤”具有的尊重客觀規律,應用法則,哺育萬事萬物的高尚品德;“乾”“坤”同時具有的使萬物欣然,而暢行於天下的高貴品質;同時具有的祥和、有益於萬事萬物的德行;“乾”具有的堅貞不渝的偉大信念,“坤”具有的有容乃大的偉大信念,是擬人的寫法,目的是“托情於物”。

⑥.誇張的藝術性

《周易》中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例如:《周易•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意思是,“六三”象征,看見牛車風馳電掣般地飛奔,趕車的人因此受到了刺額,削鼻的處罰,趕車之人並沒有傷人的初衷,卻得到了如此的結局。比喻人與人相處,也會在無意識中產生分歧和隔閡。《周易•姤》: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意思是,“九三”象征,像臀部失去了皮膚一樣,行動艱難,嚴肅認真,無大錯。比喻對不正當的取益者的治理,依然是長期而艱苦的。現實中哪有“臀無膚”,哪會“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所以“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臀無膚,其行次且”都比較誇張,其藝術性和目的有如放大鏡,把事物放大,使人看得更真切,更能看清事物的特征與本質。

5.《周易》用“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表達了她的道德理念,奠定了中國的道德文化基礎。

“天人合一”:“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意思是天與人在對立統一層次上有相同的共性。“天人合德”:指天和人有相同的德性。

6.《周易》的美和《周易》的不足。

《周易》之美:

①.她看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法則。

“天人合一”的法則,譬如說,

“天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天有生死,人有生死”。

“天有其活動規律,人有其活動規律”。

“天由物質和信息構成,人也由物質和信息構成”。

“天有其發展變化的事物,人也有其發展變化的事物”。

“天的存在和變化有對立統一法則,人的存在和變化有對立統一法則”。

“天氣的變化規律在無限多個層次中可找到三個層次的事物,並有階段性:一年的一冷一熱,一寒一暑;氣候的幾天熱,幾天冷,一晴一雨;一天的一冷一熱,一晝一夜;人的變化規律在無限多個層次中也可找到三個層次的事物,並有階段性:一生的一成長一衰老,一生一死;一付出一收獲;一休息一工作”。

……。

“天人合德”的法則,譬如說,

“天有恒久的運行規律,人有持之以恒的美德”。

“天有陽光雨露,照耀四方,滋潤萬物的品德,人有善良善行,弘揚真理,啟發愛心,揚善抑惡,惠澤於人,惠澤於社會的品德”。

“天有得到讚美和得到認同的途徑,有得到自我運行的途徑,有為了存在發展的需求,人也有得到讚美和認同的途徑,有得到自我充實的途徑,有為了生存發展的需求”。

“天有成萬物之美,人有成人之美”。

“天有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法則,人有用強扶弱,擇良共同發展,改造邪惡,去除邪惡的法則”。

……。

②.她看到了事物在時間數軸上的周期性,波動性,晝夜相迭,晝夜迭用。

③.她看到了事物的錯綜複雜性,用384爻表示具體的事物,表示具體事物的複雜性。

④.她看到了事物的發展轉化規律。晝夜相有,晝夜轉化。

⑤.她看到了事物的二分法,“中”分為晝和夜,太極分為晝和夜。

⑥.她看到了事物的二合法,天地生萬物,女男生子女。

……。

以上都是《周易》發現的在當時來說是無與倫比的真理。即然是真理,當然在現在也是真理,現在也適用。這些都是我們要繼承的東西,是財富。

《周易》不足:①卦圖的不準確性。因為用任意一卦,可以描述任何時期的事物,而不是64個時期的某定時期事物。②不條理性。無定律條款,隻是感覺。③對應事物之謬性。如,女是柔,是地,是卑,是月亮。男是剛,是天,是尊,是太陽。有“男尊女卑”之汙點。④對立統一事物不夠全麵,不夠深刻。如對“晝夜”無全麵的分類。對波動進化現象無分類。⑤對“對立統一學”有神秘性。

《周易》之不足,是受當時文化發展的局限性,是可以重新認識、改正和升級的。正因為《周易》的樸素,所以現在要拋開各學派的爭論,抓住易經思想的主流,用創新和現代科學方法來提高,來升級,使中國道德文化、哲學文化躋入世界文化中,發揚《周易》的睿智,造福於人類。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就是理也者。條理,分辯清晰之謂也。
是大道是打通中西的“通”(通認識論實證分析哲學)。
不得不提道家之“道”,儒家之“理”,墨家之“辯”。
“道”無中生有變易於形而上之本體。“理”形而下者為之器,器本義:器具,而意於事物之條理,道理,係統。形而上,形而下逐漸清晰起來的各個具體事物。(《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通而成卦”。大意是構成天、地、人的都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係列符號,以陽爻、陰爻相配合而成,三個爻組成一個卦。“兼三才而兩之”成卦,即這個意思。
並非我們之平常詞指設。天而是宇宙係統,地而是自然係統,人而是人本係統。八卦應該是相互差異相互同一,否定變易轉化不斷運動發展係統)。
變化的本質是通向理也者。條理,分辯清晰
(實證分析哲學)。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為“辯”學,把其視之為“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為,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為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合者為“是”,不合者為“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為“是”,或為“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為“是”,或二者都為“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故此中國哲學體係是以《易經》(中國元學)的核心的道論,理論,辯論各個係統辯證統一
。
我在其它地方回答過這個問題:
稷下黃老學派《黃帝四經》有雲:“道生法,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至無限認識本體而下的三才生成“執道者”“通”法理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關係的反應。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說:“規律分為兩類即自然規律和法律。而法律則是立法者對於客觀的法即自然法的認識為根據製定的”。這可是法的規律(即中國法之道也)。
“四時有度,天地之理也。日月星晨(辰)有數,天地之紀也”。說明自然規律不可違背,那麼必須批判反思才是“天地之理”順之而行才能立自身,治國,平天下,“順者,動也。正者,事之根也。執道循理,必從本始,順為經紀,禁伐當罪,天理”。《管子》繼承此思想又引出經濟學,士、農、工、商分工思想。法家韓非子非常重視老子《道德經》(《解老喻老篇》)才有法、權、勢的啊!
執行問題:孔子“吾道一以貫之”者,“仁”也者。內在心靈之民族道德情操。
通過外在行為禮(清明節上墳掃墓,過中國節,有禮貌,講道理,尊老愛幼)得以實現。隻不過我們隻是維護罷了,因為是我中國人之故。
張東蓀先生說:“為了將來發展科學,為了中國在世界文化有所貢獻,這一些萌芽是必須保全下去,千萬摧殘不得的”。金嶽霖先生說:“情感’…所請舊瓶裝新酒的辦法”,牟鍾三先生說:“西學獲得科學知識,國學使吾人開辟價值之源”。林語堂先生說:“西洋頭腦,中國心靈”。

《易經》主要是什麼內容?

《易經》主要是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所謂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的理論書。但是到如今,三易中的《連山》、藏》已失傳,傳世的隻有《周易》一本。

《易經》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諧辯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其他情況簡介。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 的規律。這規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

“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讀過此篇文章的網友還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