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的由來和本義

2024-05-04 熱度:6561

十二地支是什麼意思

十二地支是陰陽方麵的知識,你知道十二地支具體指的是什麼含義嗎?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十二地支的相關知識,供大家學習借鑒,希望對你有幫助!

十二地支的基本含義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簡單地說,就是指事物內部陰陽兩個方麵、各自對其內在的矛盾因素、通過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內容的物化表達(關於氣化提醒一下;不要隻停留在“字”的本義上,而是要納入事物“通過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層麵)。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還有必要對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們知道,無論任何事物或現象若要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除了它們之間對立的因素外,還必將具備同一性。例如:前與後,左與右之所以能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就在於你界定的那個位置及其確定的視角。如果喪失了這個特定的條件,所謂的矛盾就不會構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所以、無論任何具體的矛盾,除了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同一性內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說明:同一性在具體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單獨存在的,而是居於對立著的兩個方麵之中)。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後,我們再把事物內部通過對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氣化內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這個數理,再把陰和陽各自對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氣化予以物化,在數理上必然為“12”。其物象表達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二地支(詳見劉玉珍老師《人體生物節律學》)。其具體的物象(陰陽兩個方麵)若以天地陰陽氣化內容為坐標就是溫熱燥濕涼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稱為對陰陽在不同空間一定時間都具備的氣化內容的物化表達。陰陽五行學說的時空觀念就是通過這樣的深化一步一步彰顯出來的。

五行學說

除無形的本體是不動的以外,人與自然界一切現象無一而不動。一動就起變化,一變化就與人類有利害關係。要了解這種利害關係,便不能不注意萬事萬物的變動。萬事萬物的變動須由五種物質來表現。這五種物質即是儒經尚書洪範所舉的水火木金土,名之為五行。

五行分布於天地人,使天地人息息相通,猶如一體。根據白虎通以及尚書注疏所引漢儒注解,五行分於大地有五方,與五方相對的天空有五星,再配以四時,就構成完整有序的時空。東方屬木,時為春天,上有木星,名為「歲」。南方屬火,時為夏天,上有火星,名為「熒惑」。西方屬金,時為秋天,上有金星,名為「太白」。北方屬水,時為冬天,上有水星,名為「辰」。中央屬土,時為四時季孟之間,上有土星,名為「填」。五行分屬於人的有五髒五常等。五髒是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五常是仁屬木,義屬金,禮屬火,智屬水,信屬土。其它事物如五音五色五味等,也都出於五行。五音宮為土,商為金,角為木,徽為火,習為水。五色青為木,黃為土,赤為火,白為金,黑為水。五味酸屬木,苦屬火,甘屬土,辛屬金,鹹屬水。

五行的行字就是動的意思,或可說是運轉的意思。尚書洪範解釋,水潤下,火炎上,木典直,金從革,土稼牆。這是五行的性向。五行按其性向運轉,有相生相克的作用。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種相生相克的作用,可以維持五行平衡,用於自然界,生態得以良好調節,用於人身,便是正常的新陳代謝,這都是天然的狀況,然而其中更有倫常道德。白虎通有五行之子為父報仇的論述。例如木克土,而土所生的兒子是金,金克木,就是為他的父親土報仇。土克水,而水所生的兒子是木,木克土,就是為他父親水報仇。推而水滅火,火子是土,土能把水克服。火克金,金之子是水,水又能克服火。金克木,木子是火,火能把金融化。水火木金土皆有倫常道德,證明人類五常是天然而有,不能違背。

昔日箕子為周武王講授洪範時,說明當初夏禹王的父親鯀治水,亂陳五行,因而失敗。後來禹王治水,天賜洛書,示有九章大法,即是洪範九疇。九章的總原則即是「彝倫攸敘」。「彝倫」,漢儒解釋為常理,「攸敘」,一切不亂。人能順乎天然,守住常理,隨物運行而不亂,自然在萬物變化中安然自處。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

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象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在地球這個視角其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間就是通過東南中西北顯示出來的。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生理物質,那麼,氣血在生理活動中又是通過什麼方式體現出來的呢?隻要我們具備這樣的理論思維,這些過去在中醫學中還未曾明確提出過的問題,在現有的中醫理論中就能找到明確的答案(具體見劉玉珍老師《中醫生理病理係統論》相關論述)。理論是實踐的向導這句話絕對是真理。同時也能彰顯出劉玉珍老師在發明了四柱太陽律、月亮律的基礎上又能開創出六柱預測學,開辟利用中醫藥調控人體節律達到趨利避害的新領域係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於劉玉珍老師雄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們中華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關係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維藝術,破解了陰陽五行的千古之謎,真正把握其真諦。

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采用的邏輯物化思維藝術,不僅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空前絕後,具有無可複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水準,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當貼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之所以如此,對數千年來人們為什麼一直隻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難理解了。

十二地支本義具體是怎麼樣的?

◎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繈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本義:嬰兒。

◎醜:形聲。從鬼,酉聲。古人以為鬼的麵貌最醜,故從鬼。本義:貌醜。

◎寅:象形。據甲骨文為矢形。小篆訛變。本義:恭敬。

◎卯:象形。象兩扇門打開之形。本義:門開著。

◎辰:象形。金文字形,是蛤蚌殼之類軟體動物的形象,“蜃”的本字。本義;蛤蚌之類的軟體動物。

◎巳:象形。甲骨文字形,像在胎包中生長的小兒。本義:在胎包中成長的小兒。

◎午:象形。本義:禦馬索。

◎未:象形。基本義:沒有,不。

◎申:指事。從臼,自持。從丨。身體。與寅同意。本義: 束身。

◎酉:象形。金文字形,象酒壇形。本義:酒。

◎戌(xū):指事。從戊,含一。不詳。戊( wù)武器。

◎亥:象形。甲骨文字形,與“豕”的寫法相似,象豬形。

一(壹、one),二(貳、two),三(叁、three),四(肆、four),五(伍、five)

六(陸、six),七(柒、seven),八(捌、eight),九(玖、nine),十(拾、ten)

鼠 Rat (Mouse)、牛 Ox、虎 Tiger、兔 Rabbit (Hare)、龍 Dragon、蛇 Snake

馬 Horse、羊 Goat (Ram/Sheep)、猴 Monkey、雞 Rooster(Chicken/公雞Cock/母雞Hen)、狗 Dog、豬 Boar (Pig)


希望以上答案可以幫得到您,望采納!



十二地支是哪些?

地支是指天幹地支中的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共同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曆法紀年。地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核心的內容,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符號。天文來自具體對天象的觀察。地支來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種一年的表達。十二地支:幹支曆將一年劃分為十二辰,“建”代表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鬥星鬥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鬥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是陽曆月,不同於陰曆月(朔望,分為初一十五等),配十二地支,如建子、建醜、建寅等等。

“十二地支”各表示什麼?

十二地支表示如下:

1、子,孳也,謂陽氣至子,更孳生也。萬物孳生萌子。

2、醜,紐也,言陽氣在上而未降,萬物厄紐,紐芽於醜,未敢出也。

3、寅,引也,萬物始生_然也。

4、卯,茂也,冒也,言陽氣生而孳茂,萬物茂於卯。

5、辰,震也,萬物經震動而長。

6、巳,陽氣之已盡也,陽氣盛之盡,萬物盛於巳。

7、午,陰陽交,故曰午。

8、未,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9、申,身也,萬物的身體都已成就。

10、酉,猶也,已老也,萬物皆猶縮而熟於酉。

11、戌,滅也,謂此時萬物衰滅也。萬物畢而入戌。

12、亥,刻也,此時陰陽刻殺萬物,陽氣藏於下,萬物收藏。

擴展資料:

代表的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國人民“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天幹十二地支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是誰發明的?它們的起源是什麼?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說法起源於鄭文光所著的《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傳說是軒轅黃帝時期的大撓氏最早創立。書中觀點認為十天幹的依據是中國羲和生十日的傳說,但實際上十天幹是用來描述太陽運行的周期;而十二地支的依據是常羲生月十有二的傳說,實際上指的是月亮運行的周期。據這些傳說的出現的時間,作者根據史書記載大膽推測,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應該是夏人用於紀年的創作,以60年為一個循環,也稱為六十年一甲子。

十天幹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而剩下的則為陰;十二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與生肖相對應。根據《群書考異》的觀點,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又分別具有自己的含義。比如甲具有“拆 ”的意思,指萬物複蘇;乙有“軋”的意思,指萬物抽軋而出;丙有“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即清楚可見;丁有“強”的意思,指萬物鼎盛;戊有“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己有“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識別;庚有“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具實;辛有“新”的意思, 指萬物有成;壬有“任”的意思;指陽氣滋養萬物;而癸則有“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十二地支同樣有自己的意思,在此不再贅述。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紀年法,流傳至今仍在使用,常用語書法等刻章印蓋以表現文人的氣質。除此,在千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發現出日行月出的軌跡,實在是令人驚歎不已,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同時也是體現古人智慧的一個標誌。

十天幹念什麼怎麼讀?

天幹十個字的讀音是:(jiǎ)、(yǐ)、(bǐng)、(dīng)、(wù)、(jǐ)、(gēng)、(xīn)、(rén)、(guǐ)。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幹起源:起源於早期農業。早期農業的果實與穀物都同等重要,古人將每類作物生產分五個階段,合起來就是兩個巴掌。又因為農業基於太陽,所以將一年十等分後,很自然的將這兩巴掌十個階段的農業生產對應到相接近的時間區間,形成天文角度的十天幹。

擴展資料

幹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麵想象成鍾表的表盤,以地球為表盤中心,十二宮就是表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鍾。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太陽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

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前麵講過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係,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幹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

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係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周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

讀過此篇文章的網友還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