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先天因素主要指

先天因素主要指

2024-05-04 熱度:21918

先天因素主要指個體生物因素,其中最具重要意義的因素是?

遺傳提供發展人類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質前提,人類共有的遺傳因素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可能形成人類心理的前提條件,也是兒童有可能達到一定社會所要求的那種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條件。奠定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世界上除同卵雙生外,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特的遺傳模式。遺傳模式的差異性決定著心理活動所依據的物質本體的差異性,從而影響著心理機能。先天因素是遺傳與成熟,其中遺傳是最重要的內容

身體素質包括哪些方麵?

身體素質包括五方麵:

1、速度素質,是人體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或對外界刺激反應快慢的一種能力;

2、力量素質,是身體某些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

3、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和抵抗疲勞的能力;

4、靈敏素質:是指迅速改變體位、轉換動作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5、柔韌素質,指人體活動時各關節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和伸展度。

身體素質是人體在運動、勞動和日常活動中,在中樞神經調節下,各器官係統功能的綜合表現,如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機體能力。身體素質的強弱,是衡量一個人體質狀況的重要標誌之一。身體素質的發展,對增強人的體質和健康有重要意義。

身體素質經常潛在地表現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勞動中,自然也表現在體育鍛煉方麵。一個人身體素質的好壞與遺傳有關,但與後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的關係更為密切,通過正確的方法和適當的鍛煉,可以從各個方麵提高身體素質水平。

擴展資料:

其他理解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的要求,身體素質應當界定為人體在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理狀況和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品質或能力。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遺傳因素,為身體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後天因素則主要包括營養狀況、醫療條件、氣候環境、生活習慣以及運動健身等因素。也就是說,身體素質除了傳統的要素以外,還應該包括體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抗突發事件能力等方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身體素質

早期智力的開發,受哪些因素影響?

兒童的智力與父母的智力遺傳有決定性的關係。同時,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將直接影響兒童智力的成長和發展。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比牛奶高很多倍。如果堅持對孩子進行母乳喂養,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有很大的影響。胎兒在子宮內時,大腦的發育和功能與營養密切相關。

特別是葉酸、蛋白質的補充不足或缺乏,直接影響腦細胞的形成。大腦的發育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環境、教育、營養和疾病等,父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給予豐富的環境刺激,良好的教育,充足的營養,大腦就會健康地發展。先天因素主要是指遺傳因素,孩子的智力與父母的智力有關,尤其是男孩,主要取決於母親的智力,因為智力的基因主要存在於X染色體上。影響胎兒智力發育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苯丙酮尿症、唐氏綜合症和其他罕見的遺傳疾病。近年來,醫學科學的進步已經發現II型脫碘酶基因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突變涉及到更多兒童的智力發育。後天因素導致的T4水平下降是兒童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對兒童進行II型脫碘酶基因的篩查,對於有基因異常的兒童,有必要持續監測其血液中的遊離T4水平(8歲前每年1-2次),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幹預。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裏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讚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青少年的發展心理是什麼?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階段,它處於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其間的身心發展對今後的人生道路將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在青少年時期進一步認識自身,了解他人,適應社會,是青少年朋友較為關注的話題,因此學習身心發展的基本理論是十分有益的。

一、發展的基本理論

1.身心發展的規律

在心理學上,發展是指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行為和心理發生變化的過程。其主要規律有以下幾點:

(1)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共同作用。先天因素主要指遺傳因素,後天因素主要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應該說,兩者對發展的影響貫穿了人的一生,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個體在出生之前,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個體處於幼年時期,在身體發展方麵,先天因素的影響比後天因素大,在心理方麵,後天因素的影響比先天因素大。個體成熟後,無論在身體,還是在心理方麵,後天因素起著主導作用。

(2)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身心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前後發展之間有內在的聯係,前一發展是後一發展的基礎,後一發展是前一發展的持續。例如,身體發展上,嬰兒是先能坐,次能站,再能走。在心理上,人也是先有自我意識,再能發展個性。連續性的含義還指後一發展並不取消前一發展,而是包含其中。如兒童先會坐,後會站,但能站立並不意味坐會消亡。

個體的發展還具有階段性特征,各階段身心的發展,不僅是量的增加,而且還有質的改變。身心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量變期間,身心發展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而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引起身心質的變化。不同的質變構成不同的發展階段。青年道德觀念的發展就是這樣,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隨著對社會行為準則認識的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認知。

人一生的身心發展,包含著一係列的發展階段,它們和發展的連續性是一個共同的整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3)發展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①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一般來說人在1周歲前和青春期身心發展的速度較快,其他階段則相對平穩;②不同的心理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如人的語言發展速度較快,個性形成需要的時間則相對長些;③不同的個體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最終水平不同。

2.埃裏克森的發展觀點

發展是多方麵的,單就心理發展而言,有語言發展、情緒發展、思維發展、道德發展、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麵。發展理論也是學派林立。針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這裏介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裏克森的發展理論。

埃裏克森的理論具有兩個特點:①任何一個階段的心理發展是否順利,都與前麵階段的發展有關,前階段發展順利,將為後階段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②每一階段發展過程都有特殊的矛盾和核心問題,即“危機與轉機”矛盾未解決之前,心理危機將一直存在,直到矛盾解決,危機變為轉機,因而繼續發展。

埃裏克森將心理發展分為8個階段。

(1)1歲。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對人信任對對人不信任”。基本信任是指人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時,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的人特別是其父母的關心與照顧,就會對外界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2)2~3歲。這是獲得自我控製能力,培養自信心而避免產生懷疑感、羞恥感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自控、信心對懷疑、羞愧”。兒童這時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吃飯、走路、自己拿玩具。這時,父母如果能允許他們獨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能培養他們活潑好動的性格。否則,其心理發展便會受到抑製,產生懷疑感與羞愧感,如尿濕褲子、不能完成某些想幹而幹不成的事而遭父母及其他人訓斥,將會使其在以後發展中難以克服自我懷疑、行動縮手縮腳的困難。

(3)3~6歲。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主動、自發對被動、內疚”。這時,兒童的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能參加較簡單的遊戲,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心,成人對他們如果多加引導和培養,引導他們參與一些活動,耐心解釋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兒童的主動性就會得到發展,能夠自發地參加小集體的活動。反之,則使其受到挫折,產生內疚感,如果大人認為他們的好奇心與所提出的問題不值一提,因而加以嘲笑和指責,將影響個體在下一階段的發展。

(4)6歲至青春期。這是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這時,人的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麵能力有了相當的發展,思考問題常有一定的深度,活動也擴展到家庭之外,對他們產生影響的已不隻是父母,鄰居、同伴、教師對他們的影響相對要大些。由於個體此時已具備了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他們對外界的興趣越來越濃,對工具、技術的興趣常常使他們廢寢忘食。這時,他們如果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會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向多種領域進取。反之,則使他們覺得自己無能力、不能成功,因而自我貶低,產生較強的自卑感。

(5)青年期。這是增強自我意識而避免行動無目的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自我認識對角色混亂”。這時,人已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也可以說,社會上的人已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仿佛登上了社會舞台,他們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中,他們認識著自己,同時,他們對人的認識也較為全麵。這一階段如果自我觀念不明確,生活缺乏目標,時常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感到困惑迷茫,則嚴重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6)成年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階段,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時期。心理危機表現為“友愛親密對孤獨離群”。個體這時如能參與社會活動及人際交往,獲得友誼和愛情,與他人同甘共苦、互相關心,便獲得友愛親密感,獲得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業發展的基礎。反之,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無法與人親密相處,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境地。

(7)中年期。這是成家立業的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充滿創造對自我專注”。具體說也就是解決“成家”與“立業”的矛盾。個體此時麵臨兩個發展方向:①除關心自己家庭外還注重事業的發展,關心社會上的其他人;②隻關心自己家庭成員,為了自己及家庭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

(8)老年期。這是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階段。心理危機表現為“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這時,人開始回首往事,覺得一生很有價值,便產生完美感,無怨無悔,安享晚年。反之,如認為自己走錯了人生之路,失誤、錯誤太多,則感到絕望,有時甚至產生報複社會的心理,從而整日精神萎靡,渾渾度日。

以上8個人生發展階段是埃裏克森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以及多年從事心理治療觀察總結出來的。其理論於1950年提出後,便一直受到心理學家們的關注,成為研究身心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自身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認識,它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產物,同時,自我意識的加強也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1.自我意識主要包括3個方麵

(1)物質的自我,指個體自己軀體的意識。嬰兒不能把自己的軀體與外部世界分開,在他們看來,自己的手、腳與玩具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可以說嬰兒尚無自我意識。

(2)社會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外部行為及人際關係的意識。個體生活在社會之中,需要他人的關注與認識,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在不同的關係中,自己有不同的表現。

(3)精神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個體根據情境,自覺調節、控製自己的心理狀態及外部行為。

2.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自己及對自己與外部世界關係的認識,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3個方麵。

(1)自我觀察。

人是觀察的主體,也是觀察的對象,不但有對自身行為及外部特征的觀察,而且人還把自己的心理活動作為觀察對象。

(2)自我分析。

通過分析自己的外部行為、內心世界來認識自己。這種分析常使人以社會比較、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等方式形成對自己的印象。

(3)自我評價。

在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個體對自身及外部世界關係的判斷。一般來說個體自我評價的方式有:①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參照來評價自己;②以自我分析的印象為根據來評價自己;③通過和自己地位、條件類似的人相比較來評價自己;④以自己理想的評價為參照來評價自己。自我評價往往很難做到準確全麵,容易過高或過低,容易使人產生自高自大或自卑失望的心理。

3.自我行動

自我行動是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其意義在於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自我行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為使自己對自己滿意,人們一般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因而自己常選擇適當的言辭、表情和動作來表現自我。

和心理的其他方麵一樣,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漸發展的。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意識的確定時期,其主題和目標是確立自我統合感,避免自我角色混亂。

自我統合感也就是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具體地說,就是青少年通過不同途徑,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一種內在的連續之感;進一步認識自己與他人的相同和差異,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中的關係。

由於青少年對外界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的發展,他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麵思考“自我”:①我現在想要什麼?②希望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③父母對我的期望是什麼?④我與他人在身體方麵有何區別?⑤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何?⑥我現在要解決什麼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其結論,便成為青少年自我意識的主題。換言之,其結論也就是個體的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回答了“我是誰”、“我向何處去”的人生問題。

4.自我意識的發展結果

當然,由於個體身體、心理以及環境的影響,加之知識、經驗等因素,青少年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會出現不同的曆程和結論,從而導致心理和行為不同發展現象的產生。大致會有以下4種情況:

①順利型。自我意識確立,發展方向明朗。

②有矛盾但仍在探究解決方法。

③矛盾明顯存在並陷入無法自解的困境。

④自己無主見,一切聽從他人安排。

當然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幾種狀況可以相互轉換。

三、智力發展

智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是人從事各種活動時必須具備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一般包括兩個方麵:①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在先天遺傳基礎上,通過後天學習可能表現出來的潛在能力。

1.智商的概念

不同個體智力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智力發展水平可以通過智力測驗來表現,智力測驗是能力測驗的一種。每種智力測驗包含幾組測量不同方麵能力的題目,題目形式有文字和非文字兩種,測驗結果所得的分數經過計算、轉換可以得到一個智力的數量指示,簡稱智商。常用的是比率智商和離差智商。

要說明的是心理年齡這一概念。為了測驗智力,將題目的難度按年齡分組,例如10歲的學生平均能通過的題目放在一起,13歲的學生平均能通過的題目放在一起。某人通過的題目數,即表明他的心理年齡達到實際該年齡的水平。如果與實足年齡相等,則說明其智力發展平常;如果心理年齡低於實足年齡,則說明其智力不足;如果心理年齡高於實足年齡,則說明他智力超常。

2.智力的概念

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推理能力、想象力等。

觀察是有目的、有組織的主動的對客觀事物的感知。觀察要求全麵、準確、深入。觀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培養觀察力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①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良好的習慣包括:細致而不是粗枝大葉,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觀察對象,養成作總結和記錄的習慣等。

②發展多種感覺器官的功能。要多看、多聽、多接觸,力求對事物有全麵準確的了解。

③力求客觀,盡量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避免“先入為主”。

想象力是指人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或圖紙、符號,在頭腦中再造出與其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創造想象是頭腦中獨立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發展想象力:①要豐富自己的表象和言語。所謂表象是指保持在記憶中的客觀事物的形象,它是想象的材料,表象越豐富,想象的空間便越開闊。想象又是通過言語表現出來的,要注意用豐富、準確、清晰、生動的言語來描繪事物。②要有計劃地進行想象訓練。如對靜物作動態的想象,變無聲為有聲想象;對抽象詞作具體形象想象;對物作擬人想象等。

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一類是先天方麵的因素,一類是後天方麵的因素。

先天因素又可分為以下幾點: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個體身上體現為遺傳素質,主要包括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係統的特征等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征,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必要的物質前提,對心理 健康 的影響早已被肯定。人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已證明,人類行為和身體一樣,是在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起來的。人的許多心理行為受遺傳的影響,如性格內向或外向,行為退縮或攻擊,情緒焦慮或抑鬱等。

(2)先天素質

先天素質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感覺運動器官、腦的結構功能等特征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征,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的因素是多方麵的:

1.營養不良的影響。妊娠期,孕婦營養不良可使嬰兒出生體重輕,某些營養素過少或過多則可導致先天畸形。低體重兒可能有腦細胞減少、智力發展遲緩、腦功能異常等缺陷,對心理的 健康 發展產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響。

2.患病或用藥不慎的影響。妊娠期孕婦患病和使用藥物不慎會給兒童的心理 健康 帶來損害。有研究報道,母親孕期患高血壓、腎炎、貧血、關節炎(曾服水楊酸製劑)、低熱、先兆流產以及經常患感冒,都可能與兒童多動症的發生有關。又如,如果孕婦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兒發生畸形和中樞神經係統異常,影響出生後心理的正常發展。

3.情緒狀態的影響。孕婦精神受到刺激,特別是突然的重大刺激,會造成過度心理緊張,從而引起胎兒的發育異常和障礙

4.妊娠期環境汙染、放射線、煙酒等也會對胎兒的發育造成損害,從而影響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後天因素可分為以下幾點:

(1)家庭:家庭是 社會 的基本單位,是學前兒童最早接觸的 社會 環境,也是學前兒童個性 社會 化的主要場所,對嬰幼兒身心 健康 的發展十分重要。家庭結構和功能、家長的教育能力以及對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養態度、父母的職業及 社會 經濟地位、家庭的物質條件和氛圍、生活習慣和誌趣愛好等等,都與學前兒童的心理 健康 有著密切的關係,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和人格。

1.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健全完整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 健康 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有著消極的影響。近年來一些關於父母離異與兒童心理 健康 的研究普遍證實,由於父母的離異,導致兒童出現孤僻、自卑、膽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問題行為如:撒謊、多動、講髒話、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缺少歡樂和睦的家庭氣氛,接觸的語言簡單貧乏,好奇心及 探索 行為受到阻礙。同時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驚和迷惘,對“新”家庭難以適應,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產生孤獨、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穩定的家庭結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 健康 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居住條件:居住條件不僅僅是住房類型和麵積大小問題,實際上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麵。居住擁擠時兒童攻擊性行為增多,受感染或汙染的機會多;高層住房者外出或戶外活動少,依賴性強,自立能力發育遲,甚至影響到兒童智力潛能的發揮;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兒童,運動發育早、活動量、戶外活動時間和活動範圍較其他住房條件為大,交往能力強,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別墅的兒童,因為經濟條件、父母行為或 社會 地位不同,往往存在優越感,但未必影響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由此可見,居住條件是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對學前兒童的心理 健康 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家庭氛圍可形成兒童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虛、合群、求知、好奇等 健康 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圍(吵架、撕打、氣氛冷漠、關係不和睦),往往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處於不不愉快的情緒之中,驚恐焦慮,沒有安全感,會使孩子膽怯、自私、嫉妒、孤獨、懶惰、任性、不講禮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鬧家庭中的孩子還容易產生行為紊亂,夜驚、夢魘和遺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圍的好壞也是學前兒童心理 健康 發展的重要因素。

4.家長的文化和心理素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相處時間最長、最親密的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個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發展、價值觀念的取向等都有潛移默化地影響。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長發育。就文化素質而言,一般說來,若父母的文化素質高,常對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強烈的求知欲去影響和教育子女,培養他們頑強的進取精神,同時在孩子的學習上也能給予較好的指導。相反,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本身不思進取,往往對子女的要求不高,他們不僅自己不學習,也不關心子女的學習,甚至隻顧自己的 娛樂 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質與子女的心理 健康 有較高相關。

5.夫妻關係:和諧家庭對於女的心理正常發育起良好作用,它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有利於各種心理活動的正常發展。和諧家庭的子女往往溫順、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義感。不和諧家庭對子女正常心理發育往往起著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爭執、爭吵、抱怨、打架,不能給子女帶來安全感。夫妻的打罵、爭鬥行為往往給子女以效仿作用,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子女容易出現說謊、打架、反 社會 行為。這類家庭的不安全感則影響子女性格的正常發展,容易出現孤僻、退縮、膽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征。

(2)幼兒園:幼兒園所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園所的環境以及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下進行的,是一個以教師和兒童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主軸構成的 社會 集體。其基本功能就是通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來促進幼兒的 社會 性發展。應當說,園所是促進幼兒身心 健康 發展最理想的場所,但在教育實踐中,相當多的托幼園所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這是導致幼兒心理 健康 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3) 社會 環境:學前兒童和其他 社會 人群一樣,都生活在複雜的 社會 關係中。 社會 生活環境中和各種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心理 健康 。在現代 社會 中,人們經常處於緊張之中,心理上的種種衝突、壓力和焦慮不斷地增加。 社會 價值觀的多元化對幼兒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 健康 。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等先進科學技術與幼兒的生活日益密切,兒童與各種 社會 傳媒的接觸,直接影響了兒童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對其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第一個階段,0-1.5歲,嬰兒期,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和需求是, 解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簡單來講,也就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如果媽媽沒有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就會容易出現安全感不足的情況,孩子的人格完善和心理 健康 的基礎就非常薄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容易自卑,因為他們需要從別人的態度和眼光中去尋找自己,而高度依賴他人的評價和肯定就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弱小,希望自己變得強大,卻又發自內心不相信自己能夠變得強大。而且缺乏安全感的人對世界、對他人的信任感也會很低,從而也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的人情緒也很容易不穩定,會更容易被情緒控製,容易亂發脾氣,也容易通過哭來解決問題。

而安全感建立良好和完善的人,自我價值感會高很多,會發自內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相信自己是能解決問題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長和進步的,這也是真正自信最重要的前提。
而且安全感建立較好的人,內心是飽滿的,對世界充滿積極的善意,會更有主見,遇到事情更容易獨立思考,並願意相信自己的思考結果和判斷。同樣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他人,更願意包容他人的缺點和不足,給予他人更多的善意。而且安全感建立良好的人也能更好的愛別人。
這個階段孩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 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 ,1.5-3歲,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最迅速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明確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自己和其他人也是分離的,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孩子會產生 探索 的需求。
我們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保持非常強烈的好奇心,隨時都在注意著身邊的事物,有一個東西拿在手上會反複的看、咬、抓,不停地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的 探索 這個世界。

個人認為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個是先天因素,另一個就是後天因素。

首先,是來自先天方麵的因素。這個最主要指遺傳因素,胎兒期是否攝入足夠的營養,胎兒期發育的好不好都會對幼兒心理發展產生影響。遺傳素質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前提基礎,四肢健全,大腦神經係統發育成熟是幼兒 健康 成長的前提。如果家族有遺傳病,或者說母體是帶病受孕,都會對幼兒的身心 健康 產生不利影響。相反,如果遺傳基因比較好的話,那麼兒童心理發展也會比較好。

其次是後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生理成熟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各項生理性征也會逐漸顯現出來,生理發育越來越成熟,幼兒的心理也會變的慢慢成熟。

2、家庭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對幼兒的教育方式都會對幼兒心理 健康 產生直接影響。家庭和睦,父母經常陪伴,給予幼兒足夠的關心和愛,正確引導,都會讓幼兒的心理朝著 健康 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一個好榜樣。

3、 社會 因素

其實生活環境對幼兒的心理 健康 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字經也曾道“昔孟母,擇鄰處”,可見周圍的人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有多大。在一個和諧友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幼兒,身心 健康 都會好很多。

4、影響幼兒心理發展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兒童主觀因素。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幼兒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隨著幼兒生理成熟的同時也伴隨著幼兒自我意識的成長,在與不同的人的接觸過程中,以及幼兒的興趣愛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倒推著去看, 健康 的幼兒應該是什麼樣的?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 健康 的定義:" 健康 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 健康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 健康 、心理 健康 、 社會 適應良好和道德 健康 四方麵都健全,才是完全 健康 的人。對於幼兒來說也是一樣的。我認為影響一個 健康 的幼兒心理 健康 的標準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麵:

1、智力發育正常。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運動協調。

2、情緒反應正常。不會隨意胡鬧發怒,按時睡覺吃飯;

3、與小朋友交往正常。合群友好,不欺弱別也不會被別的小朋友經常欺負;

4、喜歡 探索 問題。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

5、認知上符合幼兒的年齡。誠實單純,天真無邪。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家長們除了給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外,必須要重視對幼兒心理 健康 的苛護。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要給予充分的撫愛陪伴,要保持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要合理搭配三餐,要挑選適合的 體育 鍛煉、藝術熏染。做好上述這幾方麵,我認為也就保障了幼兒的身心 健康 。

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對性格的影響

先天因素對性格影響主要來自父母的遺傳。後天因素是後天環境在人性格的塑造方麵所產生的影響。